今年火把节,从上海返乡的彝族姑娘罗玲在凉山老家餐桌上发现了一盘意想不到的青蟹。这道跨越山海的美食背后,是拼多多“千亿扶持”计划推动城乡消费普惠的生动实践——通过完善电商基础设施、供应链升级和消费补贴,让曾经封闭的彝乡与都市生活接轨。
青蟹端上火把节餐桌的“奇幻旅程”
七月的布拖县暑气正盛,阿吉么日歪家的厨房飘出阵阵鲜香。这位彝族母亲正对着蒸锅里张牙舞爪的青蟹手足无措——这是她托人在多多买菜下单的“稀罕物”,专门为从上海求学归来的女儿准备的惊喜。
“以前县里菜市场连虾都少见,现在居然能买到活蟹。”罗玲看着青蟹青灰色的甲壳感慨。这个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部高寒山区的县城,距离最近的海岸线有上千公里,海鲜曾是只存在于电视里的奢侈品。
随着拼多多“千亿扶持”计划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资源,多多买菜在布拖县加速拓展服务,数百个自提点如毛细血管般延伸至各个村落。冷链物流的完善让青蟹、基围虾等生鲜得以突破地理阻隔,下单后次日即可送达大凉山深处。
负责当地市场拓展的多多买菜业务员陈明记得,初期向门店推广提货点时,老人们常怀疑“次日达”是天方夜谭。如今在县城最大的提货点,每天傍晚都能见到这样的场景:穿着传统查尔瓦(彝族服饰)的老人熟练扫码取件,年轻人则围在冷冻柜前查验鲜货。“单日订单峰值突破5000单,其中不少是生鲜。”布拖县货品配送负责人俄的里日说。
从“数字鸿沟”到“普惠消费圈”的跨越
这份“海鲜自由”来之不易。时间倒回至2020年,初到上海的罗玲曾因城乡差异陷入深深自卑。“同学讨论编程时我连电脑都没有,食堂的虾蟹更让我手足无措。”电话里,母亲阿吉么日歪总用彝语安慰她。
2024年底,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开通多多买菜后,自提点数量快速增至数百个,再加上拼多多主站鼓励商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商品供给,“普惠消费圈”的半径持续扩大,覆盖当地上千个家庭。从生鲜、百货到数码、家电,县城的男女老少逐渐学会了一键拼单,拼多多打造的商业生态成为越来越多山民、农牧民的重要生活方式。
今年4月以来,拼多多向西部偏远地区、中东部山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区等地的县域乡村加大补贴、流量等资源的倾斜力度,推动优质商品、服务“进得来、送得到、买得起”,让城乡消费者共享“普惠消费圈”。
这种改变具象在火把节的细节里。罗玲发现,姑娘们用的化妆品不少来自拼多多百亿补贴,烧烤摊的生蚝通过多多买菜次日达,连母亲做衣裳的绣线都能网购到最新花色。“世面不必去远方见,手机屏就是通往世界的窗。”这位大学生在朋友圈写道。
在罗玲家的茶几上,并排放着两部手机。一部贴着卡通贴纸,历史订单里是考研教材、百货服饰;另一部款式老旧的大屏手机,最近的网页浏览记录是“青蟹做法”。这两块小小的屏幕,勾勒出中国县域消费升级的微观样本。
“数字丝路”上的母女对话
夜幕降临,罗玲教母亲用手机查看网购商品物流信息。屏幕上跳动的轨迹线,像一条数字时代的茶马古道,连接着上海的万家灯火与凉山的繁星点点。
“以前总觉得要给妈妈最 好的,现在明白‘适合’更重要。”多次送“礼物”被母亲拒绝后,罗玲调整了购物策略:将昂贵的护肤品换成多多买菜上的新鲜肉奶鸡蛋,把都市流行零食换成母亲爱吃的荞麦饼。而阿吉么日歪也开始用订单回应牵挂——寄往上海的包裹里,装着自家腌制的腊肉和她新做的裙子。
为了加快助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加速“普惠消费圈”向纵深发展,拼多多不断提升“多实惠+好服务”的平台能力,通过“百亿减免”让利惠商、“电商西进”畅通商流、“新质供给”激活需求、“千亿扶持”赋能生态,以真金白银的投入,推进高质量供给的普惠化,让城乡消费者共享发展红利。这意味着,更多像罗玲家这样的故事将持续上演——不需要背井离乡,电商普惠的红利自会翻山越岭而来。
当火把节的火光映红青蟹的甲壳,这个彝族家庭餐桌上的变化,正成为观察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微观窗口。从山海相隔到滋味共享,从数字鸿沟到普惠共享,电商平台正在用技术的力量重绘消费地理版图,让每个角落都能平等享受时代发展的红利。正如罗玲在日记中所写:“母亲那代人用双脚丈量大地,我们这代人以比特连接世界。”
(责任编辑:康玲华)
运营商财经(官方微信公众号yyscjrd)—— 主流财经网站,一家全面覆盖科技、金融、证券、汽车、房产、食品、医药、日化、酒业及其他各种消费品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