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世界网 罗帆/文
2009年9月29日,由冯小刚监制的中国首部谍战大片《风声》于全国上映。这部影片广受好评,曾荣获第17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等奖项。主演李冰冰也凭此电影获得第4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国内票房约2.25亿。
《风声》再现了汪伪剿匪司令部收发电报和地下党传播密电的过程,整部电影也以“电报”和“摩尔斯密码”作为主要线索。
摩尔斯电码是一种时通时断的信号,通过不同的排列顺序来表达不同的英文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它发明于1837年,由美国塞缪尔.莫尔斯和艾尔菲德.维尔共同研究完成。
在刘海波著有的《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藏书中,曾有一篇文章做了详细地描述。
1832年秋日傍晚,本是享誉世界的画家莫尔斯在一艘从法国开往美国纽约的“萨丽”号邮轮上与一起吃过晚饭的旅客闲谈。不料,一位名叫查尔斯.杰克逊的医生拿出一块缠有紧密绝缘铜丝的马蹄形铁块和一些铁钉、铁片展示在餐桌上。正当大家惊觉诧异,查尔斯开腔道:“这叫磁铁”。说罢,他连上电池,给铜丝通电。此时,铁钉和铁片竟被马蹄形磁铁吸引过去,等一断电,这些铁钉和铁块又掉了下来。
当时41岁的莫尔斯询问道:“那么,电流的速度是多少呢?”杰克逊的回答改变了莫尔斯将来的人生轨迹:“电流的速度极快,不论电线多长,它都可以瞬息通过,你们快要启动一种不动摇的力量了!”此前对电学一窍不通的莫尔斯决意弃医从理,投身电学领域,励志开创电流传递信息的伟大时代。
半路出家的莫尔斯为此花光了所有积蓄、穷困潦倒,有时甚至忍饥挨饿。终于在多次试验后,设想用点、线和空白的组合代表字母和数字,在两地之间传递点、线这两种电信号。这个伟大创举,真是著名的莫尔斯电码。
1842年,在科学界舆论的压力下,国会向莫尔斯提供了3万美元的经费并同意莫尔斯在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之间架设一条长40英里的电报线路。年过半百的莫尔斯万分激动,向学生借了50美元,买了一套新衣赴华盛顿主持修建世界第一条使用的电报线路。
1844年5月24日,华盛段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议会厅座无虚席,莫尔斯向应邀前来的科学家和政府人士介绍了电报试验原理后,接好设备,按下电建,向远在64公里以外的巴尔的摩城发送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封莫尔斯电码电报。等候在巴尔摩城的助手盖尔立即将收录的电码准确无误地译成电文:“What hath G0d wrought!”中文译为“上帝创造了何种奇迹。”莫尔斯的电报实验终于取得了成功。
如今,在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中,仍然陈列着仿真电报机。前来参观的人可以亲历手动模拟“发出”一封电报。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曲,通过敲击电建可以发出“您好,北京欢迎你”这七个字和一个逗号。
通过亲身体验可以感受到,发送一封电报的过程十分繁复。需要将汉字先用数字进行代替,再将数字用“滴”“嗒”的长短信号进行敲击。
为了让前来参观的人对电报和摩尔斯电码留下深刻的印象,博物馆特准备了这个特殊的“电报机”。将参观者的名字输入进去,就可以打印出代表名字的莫尔斯电码。这个电码甚至可以当做手机锁屏和账号的密码,不会轻易被人识破。
在北京的通信电信博物馆中,还蕴藏着很多故事。从清末设于胡同的官办电报局,到末代皇帝溥仪使用过的电话机;从迎接解放的红色电波,到中南海电信局的建立。尽管电信行业在历史的长河中分分合合,几多沉浮交替,几经更名重组,但“百年通信”的核心内涵和人文精神却延续至今。
运营商世界网特别企划《探索通信博物馆》,寻觅通信的前世今生。翻阅历史画卷,再现百年沧桑,听老一辈讲述你不知道的通信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