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华哥 /文
专栏作者简介:奔跑的华哥,知名企业战略管理专家、自由作家。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从业电信业十年、航空业八年,现任央企子公司高管。个人公众号ID:奔跑的解忧杂货铺。
1
房龙说,历史是地理的第四维。当我发现欧内斯特•海明威出生地是芝加哥南郊的库克县(Cook County)时,这个似乎稔熟的人便鲜活起来,这个陌生的城市似乎也亲近不少。
1899年,小海出生在这里的橡树园(Oak park),并在此度过他的青少年。虽然是“迷茫的一代”(Lost Generation)的代表作家,而我却独爱其描写青少年生活的尼克•亚当(Nick Adams)的短篇故事集。这是我对他作品的唯一收藏,有中英两个版本,阅读多遍。在湖区的森林和河流里,海明威度过了以狩猎和航海为主要内容的野性时光。他很小就能熟炼使用猎枪,并启发了他更加狂野的成年历程和含蓄隽永的写作。
凭借《老人与海》(1952)等作品,海明威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当然,就如我们所一知半解地了解到的那样,他最终用心爱的猎枪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终结了自己的生命,留下震撼人心的余响以及更加深重的迷茫。
那是1961年7月2日。
2
每次在奥黑尔机场转机时,我这个匆匆过客,喜欢在起飞或降落鸟瞰芝城。我惊叹于其棋盘式街道的恢宏、褐色底色的内敛。这与洛杉矶大都会的绵延无边相比,风情迥异。
我一定要到这个城市去走一走!每次舷窗后的我都忍不住要嘟嚷一句。
2017年的3月,我拳打脚踢,宁可头天晚上和次日一早与人开会,终于安排出一整天。我的目标不贪婪,就是到实地造访海明威出生地橡树园和芝大校园。
每次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关于这两个目的地,我都读了很多的文献。橡树园,当然是海明威的著作,尤其是尼克·亚当故事。那么对于芝加哥大学来讲,自然是经济学家们的影响了战后整整半个世纪的经济学理论,还有他们的传记作品。
这天一早,我们踏着暮春的残雪,驱车上路。
3
芝加哥郊区的街道给我深刻的印象。一是大街笔直。当年的规划很有气魄,人行道、绿化带都很用心,两侧的房屋整齐,但总体来讲还是显得有些破旧了,不过,给人感觉又带着某种的威仪,象一个年老而不是很得意的绅士,西装笔挺,但终究是陈旧了。二是白人区和黑人区区分得非常鲜明。在黑人区,你很少能看见街上有白人在走动,反之亦然。我们的第一目的地是橡树园,要穿过宽阔的黑人区。
在中心公园北侧的北大街上,远远的就能看见那座显眼的海明威纪念馆。正面的几根柱子之间挂着海明威年轻时候的照片,目光炯炯,英气逼人。推门而入,是一个大厅,挑空到屋顶,显得非常开阔。大厅的正中间摆着一张古香古色的书桌,上面摆放了一台老式打字机,一位慈祥的老太太坐在书桌后。这就是售票处了。老太太以为我们是日本人,不,不!海明威在日本的影响有那么大吗?我们是中国人。老太太很是惊喜,一定要问我们中间是不是有教师,我说我是。她说好极了,这样可以给你优惠票。
博物馆面积不是很大,但内容很丰富、很细腻,布置的也很精巧。在这里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海明威一生的各个阶段,他的经历、他的作品、他的思想的演变历程。
而我,此刻,则更愿意去寻找那个叫尼克•亚当的小伙伴的踪迹。
家族历史、故乡的山山水水,对一个人的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在鲁迅的故乡绍兴,在周家台门里,我在下意识思考这个问题。在陶渊明的墓碑前,那是在我的故乡九江,我也在下意识地思考这个问题。在韶山冲的毛家老屋,在双峰的曾氏祖堂,在任何一个名人的故土,都隐秘着某种文化密码。
纪念馆往北走大约三四百米,就是海明威的出生地。一座很维多利亚式三层尖顶木楼,掩映在浓密的树荫里。售票的老太太给我们联系好了讲解员,这位讲解员又是一位老太太。她的年龄实在是太大了,花白的头发,清瘦的身躯,行动也很迟缓,不由得让我感觉到我实在是打扰她了。她讲话迟缓、吃力,不由得让我暗暗担心她会突然噎住。不过,在她颤动的语气里,分明能感觉到她似乎不是一个普通的讲解员。我发现纪念馆和这里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是老人,他们是社区的义工吗?或者他们与海明威家族有着某种联系?
这座普通的小木楼是海明威外祖父1890年修建的。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这里。小心翼翼地抬脚进屋,地板还是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屋里的格局根据当年的情景复原,大部分陈列都是海明威家族的遗物。一楼是客厅和厨房,展现出海明威家族人的生活习惯。二楼有六间卧室,按当时的风俗,夫妻分室居住。房间都不算大,让人感到有些拥挤。
海明威的父亲埃德医生非常喜欢亲近大自然,经常带着全家去密歇根湖边的森林里野营、打猎和钓鱼。令人惊异的是,据说海明威两岁半就知道如何使用猎枪。这是父亲给予他的童年生活。在三层墙壁上,还摆放着他父亲收集的印第安人的箭头、动物标本等。那个时候橡树园还是一个人口不到一万的小镇,坐落在一片广袤的原野上。
母亲格雷丝则很有意思。不知为什么,她喜欢把海明威打扮成女孩儿。在一张合影中,我们还能看到童年海明威的形象:留着长长的刘海,穿着绣花的上衣。后来海明威作品中的男子汉形象个个显得性格坚毅,这是小时候母亲给他留下的逆反心理吗?
舅舅泰利也和他们住在一起,他是一个海员,每次出海归来,他都会给孩子们讲述航海中的故事,他也许是海明威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启蒙者。
这就是童年海明威的家庭氛围。在老太太的磕磕绊绊而又坚定的讲解中,一个鲜活的尼克•亚当似乎就活跃在眼前。这是田园牧歌式的时光,而又暗藏危机。
(猜猜哪个是小海)
4
作为海明威的粉丝,有一个沉重的问题一直压在我心头。今天来到这里,或许是探究的一个很好的机会?我小心翼翼地向老太太提问,为什么海明威最终饮弹自尽,而且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第六年?是他江郎才尽、再也写不出令他满意的作品了吗?
没想到老太太对这个问题并不忌讳,她说你的看法是对的。在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几年中,海明威都一直被写作本身所折磨,他的确没有更好的作品问世。
这对一个作家意味着什么?记得作家史铁生有一篇文章叫《答自己问》,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写作”。他说,最简要的回答就是“为了不至于自杀”。——这的确令我震惊。他写道,人之为人,在多一个毛病,就是除了活着,还得知道“究竟活的什么劲儿”。
而我感觉到,海明威的自杀还有别的原因,就在那橡树园生活的另一面。根据海明威的自述,他的母亲脾气暴躁,父母亲的关系很不融洽。父亲埃德身患糖尿病。1928年,因投资地产失败,埃德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对父亲无比尊重爱戴的小海因此迁怒于母亲,甚至迁怒于橡树园。
海明威后代的主要成员几乎无一善终,乃至研究者发明了一个专用词,“海明威魔咒”。他的长子杰克在结婚后,夫妻感情不和,都沉迷于酗酒恶习,他妻子最后死于癌症。杰克的长女和次女都吸毒,先后患上了严重的狂躁抑郁症,最终被迫接受强制性治疗。1996年,即海明威饮弹自尽的35年之后,他的孙女被发现神秘死亡,最后被裁定为自杀。
海明威家族的血泪史,整整持续了四代人。这位大文豪没有给子孙留下太多的财产,只留下了一个持续数十年的巨大家族阴影。直到他的另一个孙女马丽尔•海明威,才破解了这个所谓的“魔咒”。马丽尔生于1961年,1980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事实上,她的丈夫斯蒂芬也被查出患了癌症,但马丽尔没有放弃,她请来美国最好的医生为丈夫做脑瘤切除手术,并给予丈夫精心照料。在她的努力下,史蒂芬竟然神奇般地痊愈。2003年,马丽儿为此登上了人物杂志的封面。可见当时的美国人,对海明威不幸家族史投入了很大的关注。
人可以被消灭,但是就是不能被打败。海明威的整个家族,都似乎在用他们的血泪和奋争,来诠释这一名言令人震憾的内涵。
在父亲埃德自杀之后,1928年,迁怒于母亲、甚至迁怒于橡树园,悲伤的海明威远走他乡,开启了他那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
然而,一发致命的子弹,也正穿透橡树园家族重重迷雾,朝着他那魁梧伟岸的背影呼啸飞去......
(《海明威文集-短篇小说全集》,2004年,上海译文出版社;The Short Stories:The First Forty-Nine Stories, 2003, Scribner,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