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高原民生!上海智云供水系统破解藏区季节性缺水难题

2025-08-22 16:18

阳光掠过西藏日喀则长所乡那一片新建的平顶新房,一位藏族老阿妈来到最近的取水点,拧开寓意吉祥的羊形水龙头,清澈的水潺潺而出,映照出她质朴又满足的笑容……

今年1月7日,日喀则定日县发生严重地震,长所乡成为重灾区。如今,大半年过去,这片曾遭受地震创伤的土地逐渐焕发新生,崭新的藏式民居整齐排列,希望在袅袅炊烟中升腾。

8月21日,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举行,就在大会前夕,2套凝聚上海电信智慧的智云供水设备在长所乡森嘎村投入使用,滋润了当地群众的灾后重建生活,这也是上海电信为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送上的一份科技礼物。

这份礼物不仅让村民切实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幸福感,也获得了自治区领导的高度关注与肯定。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严金海日前在日喀则市委书记达娃次仁、市长王方红陪同下,实地视察灾后重建工作,对为新家园配套的新一代智云供水设备表示认可,并指出,智云供水解决了西藏季节性缺水难题,要积极推广,让这一成果造福更多高原群众。

 “长所乡海拔约4400米,也面临着冬季高原严寒、当地群众用水困难的问题。”今年初,当地发生地震后,在上海电信指挥下,全国劳模、南区局吴文巍率领“智云供水”团队放弃春节假期,日夜兼程抵达受灾最严重的地震震中长所乡,在除夕来临前,开通智云供水系统,包括森嘎村在内的数千名安置点受灾群众和救援官兵用上了不会冻住的自来水。

但这不是终点,随着灾后重建的推进,“智云供水”项目组积极对接灾后重建工作,争取早日让更多的当地群众用上自来水,筑牢生命线。

今年6月,“智云供水”项目组早早开展实地勘察,包括新家园的水源位置、房屋结构等。这都得益于标化概念,尽管西藏地区建筑类型多样,但“智云供水”将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形成一套覆盖“勘察、方案、交付、维护”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化模版。方案有了更强的普适性,拓展的速度大大加快。同时,春节救灾期间积累的水源分布、地形特征等一手数据,让设备安装方案快速敲定,“智云供水(平房型)”设备能完全符合当地的需求,为后续快速施工奠定了基础。

除了让设备能更适应当地的特征,在春节救灾期间,团队已经对设备进行了优化,比如算法、传感器参数、控制部件等都根据高原寒区环境进行了针对性调整,能扛住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极寒低温;当地沙尘暴、余震较多,加大了电池容量,如果现场突然断电,也不会停止工作;设备还安装了中国电信天通一号卫星模组,和电信物联网通道形成全天候的双备份通信网络。此外,“智云供水”设备使用频次远远超过一般的用水场景,增强了零部件的耐用性。这半年多来,这些优化后的设备运行稳定可靠,成为灾后重建中民生保障的坚实后盾。

因此,此次在森嘎村安装的“智云供水”设备依然采用原来的方案,但不少细节进行了更贴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好房子”的要求。比如与救灾时期的不锈钢台盆相比,这次换上了陶瓷台盆,不仅更易清洁打理,看上去也更有高级感。而且水龙头和台盆的距离经过反复调试,既避免水流溅出,又方便当地群众拿水桶等大器皿接水。更贴心的细节是,在水龙头下方加装了照明设备,晚上用水也能清晰地看清台盆和水流。

好产品就是不断打磨出来的,用吴文巍的话说,就是“新家园就要有新气象,让群众能真切感受到温暖与便利”。

如今,这些“智云供水”设备安装在森嘎村村口和村里的集中取水点,成为新家园里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印记。“有了水龙头,比以前方便多了,新家配上新设备,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当地群众的话语里满是对来自上海“智慧水”的认可。

小小水龙头,连着大民生。近年来,上海电信立足科技创新,对口援建西藏的方式越来越丰富。“智云供水”就是针对高原寒期供水难题,将电信的天翼云、AI、物联网、空地通信等技术创新应用的一项成果。过去四年,“智云供水”在西藏多地、多场景试点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不仅让“不会冻住的自来水”从技术构想变为民生实景,更用科技的温度架起了沪藏两地的连心桥。

(责任编辑:康玲华)

运营商财经(官方微信公众号yyscjrd)—— 主流财经网站,一家全面覆盖科技、金融、证券、汽车、房产、食品、医药、日化、酒业及其他各种消费品网站。

分享至:
文章关键词: 上海电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