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资讯可登录运营商世界网(telworld.com.cn),也可关注微信公众号tel_world
作者:南畔/文
导语:就在上周六,LOL年度大戏S8落下帷幕,校长旗下IG干掉Fnatic勇夺冠军,看着校长冲上台和队员们拥抱庆祝,着实让笔者感动了一把。与此同时,我们5G产业竞争的大戏却才刚刚开始,运营商、芯片商、终端厂商、操作系统商以及整个产业链各领域的玩家们都已经进入了5G商用前技术竞争与布局争夺的白热化阶段。5G的正式商用,从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终端的研发、操作系统支持到最后的上层应用变现缺一不可,下面就让我们对各个领域一一复盘,初探正在形成的行业格局。
频谱分配:中国5G频谱分配即将落地,运营商5G终端需求进一步明确,5G终端商用化障碍逐步减少。
从目前的行业消息来看,在即将到来的三大运营商频谱分配中,中国移动有可能获得160M带宽的2.6GHz频段(2515-2675MHz)以及100M带宽的4.9GHz频段(4.8GHz-4.9GHz),共计260M带宽的频段用于5G网络部署,其中160M带宽的2.6GHz频段可能不会一次性全部得到,会分阶段予以分配;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有可能分别获得3.5GHz频段上的各100M带宽用于5G部署,中国联通可能会分得3.5-3.6GHz,中国电信可能会分得3.4-3.5GHz。
在国内的5G频谱分配方案正式release之前,5G终端的射频前端架构及基带部分一直处于测试和摇摆的过程中,未能真正投片,随着频谱政策逐步明确,虽然和之前业界的预期有较大的偏差,但至少给了终端产业链一个明确的方向。从目前芯片厂家的整体情况来看,除高通之外的大部分芯片厂家,包括华为海思、MTK等前期进行产品规划时并未将2.6GHz频段的需求考虑进去,增加新的需求可能会推后其商用时间。当然,在5G终端商用化过程中,除了频谱的问题之外,仍然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会影响5G终端的商用进度,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明确及解决,比如说5G网络部署方案的选择,是非独立组网(NSA)还是独立组网(SA)等。
芯片研发:5G芯片高通身位领先,OV米积极站队,海思肩负国产芯片追赶重任。
在5G时代,高通依然扮演着行业领头羊的角色,5G芯片的研发进度及商用时间均领先于业界其他芯片厂家。在今年年底,高通将首发推出支持非独立组网方案(NSA)的手机商用芯片X50,该芯片同时支持Sub-6GHz和毫米波频段,并计划基于国内运营商的需求在2019年第三季度之前推出仅支持独立组网方案(SA)的商用芯片X53。在2019年第四季度,高通会推出全新的5G芯片平台X55,X55为面向手机终端的单芯片解决方案,性能相比第一代的5G芯片平台会有全面的提升,采用X55平台的5G手机将于2020年上市。
华为海思和MTK也在加速5G芯片的研发速度,但较高通至少落后半年左右时间。华为海思将于2019年中旬推出同时支持SA和NSA的芯片Balong5000,但该芯片不支持毫米波。MTK也将于明年下半年推出同时支持SA和NSA的芯片Helio M70,MTK芯片的推出将较大程度的降低5G手机的价格,有助于5G手机的普及。
高通的X50具备商用条件后,国内终端巨头厂家纷纷发力、快速跟进,基于高通X50平台研发5G商用手机,旨在抢占国内5G手机首发,占领宣传推广的制高点。近日,OPPO,vivo,小米纷纷宣布在各自的商用旗舰机OPPO R15,vivo NEX以及小米 MIX3完成了5G信令及链路连接,这些终端均基于高通x50平台,该平台仅支持NSA而无法兼容SA的5G组网方式。华为也于今年9月宣布将于2019年首发商用华为、荣耀5G手机,华为、荣耀的5G手机将采用华为海思balong5000 5G芯片,该芯片将同时支持SA和NSA组网方式,但该芯片目前还在研发过程中,预计商用时间是明年的中下旬,从芯片的进展来看,华为、荣耀的5G手机最快的商用时间将是明年下旬。
终端硬件技术:全面屏、屏下指纹、摄像头、芯片协作、电池续航等一系列新技术推陈出新,厂家大搞军备竞赛。
(1)国产手机率先商用屏下指纹技术,有望引领新一轮技术潮流
全面屏设计已成为智能手机的主流,全面屏极大的提升了手机的屏占比和颜值,同时还带来了更加畅快的视觉体验,深得用户喜欢。“全面屏”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Home键+电容式”指纹的生物识别方式无法满足屏占比不断扩张的需要,移动设备端生物识别面临一场新的革命。
屏下指纹技术将触控模组藏在屏幕玻璃下方,用户只需要用手指按压屏幕就能实现指纹解锁。该技术免去手机开孔,让机身更加一体化,极大提升了手机的屏占比,同时还能保持用户熟悉多年的使用习惯,几乎为零的学习成本,很容易被用户所接受。对于大部分全面屏机型而言,屏下指纹成为颜值/体验兼顾的最佳解决方案。
早在CES 2018上,vivo就率先展出了全球第一部可量产的屏下指纹识别手机,后来vivo NEX以及vivo X21实现了该技术的量产,屏下指纹就此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当中。目前除了vivo手机外,华为Mate RS、小米8、魅族16等旗舰机型也采用了这种技术。
根据笔者与业界专家的交流情况来看,屏下指纹技术作为国产手机所引领的技术创新,随着技术的成熟、供应链进一步完善以及成本的降低,将会有更多搭载屏下指纹的手机上市,并且不仅仅是光学屏下指纹,超声波屏下指纹也将会亮相。与此同时,采用屏下指纹识别技术的手机将从中高端智能手机逐渐过渡到千元机,进一步扩大消费群体,屏下指纹识别技术有望成为行业标配。
(2)手机摄像头增加绝非数字游戏,人工智能成差异化竞争关键
手机作为一个大众化的消费级产品,照相能力无疑是众矢之的。最初手机照相能力之争,重点在于分辨率,分辨率达到人眼极限后,产业链就开始不断的增加镜片数目、增大镜头光圈、增大CMOS面积、加入光学防抖等零部件,当这些原件的能力被开发到极限后,双镜头及多镜头技术开始出现,但单纯从硬件来看,双镜头拍出来的成像,充其量是两张不同质素的照片,最终成像的算法才是技术关键。业界对摄像能力的追求,让摄像头不断革新,直至苹果3D摄像头的出现,手机镜头加速步入了新的时代,即影像算法和人工智能时代。
拍照性能成为今年各大手机品牌推出新品的主打卖点。而伴随着华为、OPPO、魅族、小米等品牌旗舰与主力新品手机的面市,手机摄像头技术可以说在今年提升了一个大台阶。而在硬件技术升级的背后,是手机拍摄智能化的全面升级。
目前众多厂商都在拥抱人工智能,其中,在所有智能手机竞争对手之前,苹果公司开启了3D传感的人脸识别应用之旅。为了纪念iPhone十周年,新款iPhone X集成了“TrueDepth”摄像头——近红外3D摄像头。意法半导体为该摄像头提供3D飞行时间(ToF)近红外图像传感器,适合人脸识别和移动支付等应用。近红外摄像头的图像传感器和点阵投影器一起工作,可实现高精度的深度感测功能。
笔者观点:AI引众多厂商布局,而AI除了具有深化照相能力之外,还可做人脸识别及AR之外的更多的应用。可以说,手机AI带来的不仅是摄像能力本身的提升,而是将摄像头作为信息采集方式之一,纳入更庞大的能力体系里,以此培养出手机的精准识别能力、多元数据处理能力、内容输出能力,这对于未来才是至关重要的。
(3)可折叠屏幕技术即将落地,手机行业新变革或将来临
近日,三星、华为纷纷发布消息,称下半年将发布可折叠屏幕手机。此后,手机屏幕将进入可折叠时代,市场或将迎来新一轮变革。据悉,华为将采用国内企业京东方生产的可折叠屏。除三星、华为外,许多手机厂商对可折叠设备也抱有浓厚的兴趣,包括中兴、OPPO、联想等近年来都发布了很多可折叠手机相关的专利。另外,OPPO和小米也在准备发布可折叠手机,拟采用三星的可折叠屏幕。
笔者观点:与普通手机相比,可折叠屏幕手机在触控方案、盖板、OLED面板以及驱动、触控IC方面均有新的变革。并且,由于屏幕状态变化,其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均需进行专门的优化。目前看来,可折叠屏幕方面已经是京东方与三星之间的竞赛,而具体手机产品将是三星与华为之间开展。近年来,三星在手机市场表现欠佳,然其一直强调不想错过可折叠屏幕和手机第一的位置,这意味着三星非常看重可折叠手机,或将借此重振三星高端手机市场。
综上所述,过去十多年来,移动终端产品经历了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演进,随着市场的日渐饱和,缺乏新卖点、出货量缩减、换机率下滑等困境也凸显出来。一段时间以来手机销量持续走低,无论是全面屏还是屏下指纹都没有触及到用户痛点,AI已成为未来手机市场发展的驱动力。随着AI技术在手机产业中的应用快速成熟,主流终端厂商均在构建自身的AI能力,华为、苹果、三星着重构建AI硬件能力,先后推出AI芯片手机,OPPO、vivo等厂商着重利用AI贴合用户情感需求,也有不少厂商强调手机的“智能管家+助手”的AI能力。而无论是国内的电信运营商还是国外的运营商都在逐步构建生态圈,将AI企业引入各自的生态伙伴中,以创造新的收入增长点。由此可见,5G引领的下一个手机十年将是AI时代的十年,而先转变思路进行布局的玩家将最终得天下。
运营商世界网(官方微信公众号tel_world)——TMT行业知名新锐媒体,一家专注通信、互联网、家电、手机、数码的原创资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