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差阳错定“终身”?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刚毕业时竟想搞科研

更多资讯可登录运营商世界网(telworld.com.cn),也可关注微信公众号tel_world

运营商世界网 刘怡君/

前不久,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在参加某展会时表示,彩电行业仍然处于巨变前夜,各家厂商都面临不同显示技术和产品路线的方向选择,海信将坚定不移地发展激光显示和ULED技术。

40余年前生产半导体收音机的青岛无线电二厂,到现在销售版图横跨世界的3C业界航母,周厚健是如何“陪伴”着海信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呢?

阴差阳错之间进了青岛电视机厂

公开信息显示,19789月我国首台CJD18型彩色电视机从海信诞生,半年后青岛电视机总厂就成立了,并被国家确定为电视机定点生产厂。

在当时,中国彩电也处于产业导入期,谁能想到就是这个刚刚成立没多久的青岛电视机厂,以高度的市场敏感,抢占了先机,成就了如今的海信集团?

值得注意的是,在 1982年,如今的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还是一个刚刚从山东大学电子系毕业的学生,他本来想进入青岛海洋仪表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最后却因为种种机缘巧合,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当时的青岛电视机厂。

1988年,这位已经在厂子里做了8年的周厚健称得上是技术骨干员工,也自然而然地参加了厂长经理学习班。资料显示,这是他第一次发现在管理中也能用到数学模型,第一次认识到管理是一门科学,在升任厂长助理后,周厚健这位技术骨干不仅仅攻读最新的集成电路设计,还开始大力读管理方面的书籍。

不得不令人猜测,或许正是这次学习班的精力,打开了周厚健工作生涯的又一扇大门—管理,并且在日积月累的积淀下,终于走上了管理之路,并且在19899月,周厚健出任青岛电视机厂副厂长。

十年“磨”一厂长

据了解,在1982年到1992年的十年里,周厚健把青岛电视机厂中的技术、财务、人事、生产等岗位做了一圈,基本上什么都干过。

有资料显示,周厚健的祖辈曾是山东牟平远近闻名的大商户,或许正是因为祖辈的商业基因遗传,和他在青岛电视机厂中的“多年打磨”。在成为副厂长不久后的1992年,周厚健就出任了青岛电视机总厂厂长。

在那个时候,“青岛”牌电视已经颇有名气,名列中国工业500强之列,各项指标和效益已有了不小的成效。却也是在那个时候,青岛电视机厂决定改名,开创一个新的品牌。

对于海信这么多年的发展史,周厚健曾表示,改名海信是海信集团的最大转折点,海信能从反对和质疑中冲出水面,它便被赋予力挽狂澜、推陈出新的生命力。

他认为“青岛电视机厂牌子虽老,但却带着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要搞市场经济,现代化大公司就决不能穿旧鞋走新路。”

因此,1994年,青岛电视机厂改名为海信集团。同年8月,周厚健出任海信电器公司总经理。改名之后,海信也确实如周厚健所想,一步一步与国际接轨。

改名之后走上国际化道路

既然决心要海信集团走上国际化的道路,周厚健便以改名为契机,引进了改革经济体制、完善了体系,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可以说是周厚健一手带领着海信告别了计划经济。

1996年,海信凭借变频技术高起点进入空调产业,开启了其成为多元化运营企业集团的步伐,更是在20003月推出了工薪变频系列空调,引起业界震动。

除了空调方面,2001年海信集团成立通信公司并推出我国第一款CDMA彩屏手机;2002年,海信通过并购北京雪花进入冰箱业、海信宽带多媒体公司前身——海信光电科技公司成立。

公开资料显示,海信从电视机专业企业到多元化运营的企业集团的变化中,周厚健在子公司层面进行产权制度的大胆改革,建立有社会法人投资的体制或建立股份公司,种种做法收效明显,促进了海信经营者的责任心和海信员工的积极性,还提高了经营效率、推动了企业发展。

2005年起,周厚健对科龙集团进行了托管,并完成了国内最大规模的企业购并,开创了首个国有企业对大型民营企业的成功购并的案例,海信成为国内唯一一家拥有海信Hisense”科龙Kelon”容声Ronshen”三个驰名商标的企业,同时在上海、深圳、香港上市,海信估值高达600亿。

值得注意的是,手里握着海信电器和海信科龙,周厚健一手布局的白色家电版图已然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了,在海外的版图也在不断扩张。

很显然,在周厚健的推动下,海信集团真的走上了让世界惊叹的国际化道路。从仅有数十人的小厂,到如今拥有上万名员工,研发中心和制作基地遍布世界各地的大型集团,周厚健这几十年中在其中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

运营商世界网(官方微信公众号tel_world)——  TMT行业知名新锐媒体,一家专注通信、互联网、家电、手机、数码的原创资讯网站。

分享至:
文章关键词: 海信 集团 董事长 周厚健

关于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