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商面临“被妖魔化”危机:都是微传销惹的祸

      运营商世界网  宾文娟/文

    “微商”这个词对大家来说都不陌生,在很多人的朋友圈里也经常能看到微商的身影。微商的种类繁多,刷爆朋友圈的广告也让人不堪其扰。后来,我们甚至会在朋友圈看到这样的文字:“两个月买宝马、半年买套房”、“在家刷刷手机,月入轻松上万”……种种极具诱惑力和煽动性的言论吸引了很多憧憬着“一夜暴富”的人加入“微商”的行列中,最终却悲剧地发现自己进入了传销组织,损失惨重。于是,“微传销”这个词出现了,甚至很多人形成了“微商就是搞传销”的印象,微商渐渐“被妖魔化”。

      微传销难以监管,是“灰色地带”

      限制人身自由、以上课的方式“洗脑”控制成员、以昂贵的产品为媒介,这是传统的线下传销方式,而今已非主流。当传销“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变得更具隐蔽性、虚拟性和欺骗性,监管人员就更拿它没办法了。

      近日,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发布了一份题为《新型网络网络传销——微传销在我国的发展、危害和防治研究》的报告。该报告称,保守估计,参与微传销的人员千万人以上,参与金额达数千亿元,无论人数和金额都远远超出传统传销。

      该报告是由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武长海带领的研究团队,走访调研河北、广东等多省,以及受害当事人、监管部门和多个企业最终形成的。

      武长海告诉记者:“对微传销的监管责任划分不明确,立法的不足或不完备又影响了有关部门的执法依据。”

      微传销往往涉案复杂,监管责任划分不明确、监管部门对微传销认识不足,导致目前监管呈现空白的现状。武长海分析,目前我国传统监管技术和监管手段落后,难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对于“金融互助”等微传销平台发生的案件涉案人、地点和案件的本身属性等综合因素,难以确定监管者和监管责任。

      据了解,由于微传销实施洗脑、缴入门费等的关键“场所”,是在QQ群或微信群的虚拟空间内。传销群中的数十、数百人基本上没有互加好友,群内“人名”均是可以更改的昵称或不辩真假的名字。传销受害者最终会发现,自己一朝被踢出群,就再也无法找到组织者的信息,这为工商、公安查处微传销带来极大难度。

      金融领域微传销尤其泛滥,受害者损失大

      武长海团队在调研中发现,涉及金融的传销尤为泛滥。“金融互助”式传销自2015年起就成为了微传销的主流。

      金融互助平台宣称“慈善互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模式,打款为“提供帮助”,回款为“获取帮助”;号称“每日利息1%甚至更多”“不跑路不崩盘”“0泡沫”……

      武长海介绍,大部分微传销平台和公司未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不具备合法资质,系非法机构;其推广网站未经核准备案或由境外直接接入,且网址更换频繁,风险巨大。例如,今年4月28日在宁波开盘的WPP国际慈善互助项目(以下简称WPP项目),在34天后就崩盘。其网站关闭,相关组织、领导者卷钱跑路。据不完全统计,WPP项目所牵连的受害人遍及全国各地、总数达到上千人,涉案金额已超过1500多万元。

      今年1月,央行、银监会、工信部、工商总局等四部门多次通报,针对“金融互助”投资模式发布风险预警,称其运作规模有非法集资、传销特征,提醒投资者警惕其风险。

      微信支付实名制未实行,成微传销温床

      日前,微信支付被人以“有洗钱风险”为由举报。据有关人士介绍,微信支付目前有三大漏洞:未执行限额规定、未落实实名认证、未按照相关交易验证要素。这与此前央行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支付业务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相违背,也悄然为微传销的传播提供了一张温床。

      目前央行正在对相关情况进行调查核实,腾讯方面也对外界表示充分尊重并执行央行相关法规,将积极配合监管,推动实名认证。

分享至:
文章关键词: 网络犯罪

关于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