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 | 读《蓝海战略》

2017-11-13 13:16 奔跑的解忧杂货铺

奔跑的华哥 /文

专栏作者简介:奔跑的华哥,知名企业战略管理专家、自由作家。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从业电信业十年、航空业八年,现任央企子公司高管。个人公众号ID:奔跑的解忧杂货铺。

蓝海战略

2005年2月,W.钱·金博士师生合著的《蓝海战略》一书由哈佛大学出版,仅仅3个月后,此书中文版在中国大陆面世。当时的中国企业对经营秘籍,几乎是如饥似渴。

 2006年4月,我看完此书后,写了一篇简短的读后感,《“蓝海”:偶尔的巅峰体验》。后来,这本书就从我的书架上消失了。

 今天偶然看到一篇2016年《英才》杂志对作者W.钱·金先生的采访。有两点值得一提:一是他坚信蓝海是存在的,二是在问到“蓝红快速转化”时,他回答:

 即便是通过完备的战略开创的蓝海,最终也会面临模仿者的挑战,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随时监控其蓝海业务的价值曲线。当该曲线与产业平均曲线迥然相异时,企业就需利用现有优势不断拓深拓宽蓝海,令海水变得更蓝。而当该曲线开始与产业平均曲线趋同,企业就需及时更新蓝海,再次将竞争者甩在脑后。蓝海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不是一劳永逸的。昙花一现的蓝海行动,往往是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的结果。” 

 十年前,“蓝海战略”在中国的企业界刮起了一阵风潮。不过,那些追逐“蓝海”成为案例的企业,有的保持了成功,也有的倒闭,有的陷入困境,并不能摆脱优胜劣汰的市场铁律。于是,就如人们嘲讽迈克-波特一样,人们也质疑W.钱·金博士。这恐怕怪错了人。

 歌德《浮士德》有名言:理论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蓝海战略”的意义,只是提供了一个“价值创新”的理念与工具,鼓励和指导企业经营者在满足和创造“顾客需求”的道路上,独立思考、永不停歇。

 2017年11月7日,北京

 【旧文】“蓝海”:偶尔的颠峰体验

 在波特之后,有了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飞跃,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就似乎没有新的突破了。《蓝海战略》也不是一本有太多新意的著作。

 如果不是完全垄断,企业其实无法象蓝海期望的那样能够“超越竞争”,而只能是“换一种方式参与竞争”。蓝海所描述的“低成本的差异化”也不是一个新概念。

 但如果真要追究其意义,我觉得蓝海战略实际上回归了经济学的基本面,即“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剩余”最大化。通过抓住目标消费者群体的驱动购买行为的核心要素,就为把资源最有效地配制到目标价值创造上,为减少、剔除、增加、创造等四个动作提供一个价值判断标准。

 如果一个企业在自己的生意中发现了这样可能性,它就有了套利机会,就是所谓发现了“蓝海”。但也正如在一个信息快速流动的市场、套利机会往往是稍纵即逝一样,一个企业的创新也往往很快被对手复制。

 因此,红海实际上是企业生态中的常态,蓝海仅仅是偶然的“颠峰体验”而已。

 2006年4月28日

 (《蓝海战略》,【韩】W.钱·金(W. Chan Kim),【美】勒妮•莫博涅(Renée Mauborgne) 著; 吉宓 译,2005年,商务印书馆)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