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手机 看上去很美

源自微信公众号:崴言耸听

作者:云山

Motorola手机,其实很是一直代表着一种创新的精神和态度,作为GSM时代的王者之一,与Nokia一样,是很多人人生中第一台手机的品牌,代表着一种记忆和情怀。而后来的蝴蝶型折叠手机,转盘旋转屏幕手机以及后来经典的刀锋手机,都是工业设计中的翘楚和值得记忆的创新经典。

1111111.jpg

但当MOTOROLA变成MOTO成为联想的品牌后,一直没有带来多少惊喜的表现,外观设计实在不讨巧中国人的审美,除了在薄这个特征上还有点优势外,在上下左右的超窄边框,曲面屏技术的使用,甚至已经成为标配的2.5D弧面玻璃等,都似乎与MOTO的创新无缘。而直到“模块化手机”MOTO Z1的出现,才让普通消费者又感觉到了一次MOTO式的创新。

22222.jpg

当然,现在这款模块化手机已经发布了新一代,那就是Z2,在没有全新模组发布的情况下,应该说主要还是主打了之前的几个创新功能——10倍变焦的哈苏摄影模块,JBL的音响模块以及投影模块。在体验了一段时间Z1之后,我不得不说,MOTO的模块化之路,未来也许就起来并不平坦。

首先来说模块化是不是一种革命性的创新?应该说MOTO的模块化有“张冠李戴”的嫌疑,因为在最早提出“模块化”手机的GOOGLE看来,他们认为的模块化是把手机构成的多个模组从固化在一起变成像积木一样可以替换,比如升级CPU就换CPU模块,升级摄像头就升级摄像头模块等等。而MOTO的这种模块化是“外挂”模块,更多的是一种“配件”或者说是“附件”的模块。虽然这种也不可否认是一种不错的创新,比如对比之前三星出品的同样具备10X变焦能力的ZOOM,在平时不用的时候把摄像模块取下来而手机就变成普通智能机,不用时时刻刻拿着那么厚重的相机当手机用。这种兼顾手机的便携性和功能的实用性之间的“模块化”,也算是一种蛮不错的解决方案。所以还是要首先肯定MOTO在这方面的新思路。

3333.jpg

但其次的问题就来了,这种模块化带来了一定的好处——平衡模块的功能性和手机正常使用中的便利性,但也有弊端——便携性、性价比以及多样性。

我们先来谈谈便携性——当我一开始还把哈苏摄影模块呆在身边随时准备套上摄影的时候,我发现这个平时看起来不算重的模块真的要随身携带还是让你很别扭,别说裤兜放不下,你还得专门记得背个包才方便。而当你不想天天拿着这个模块的时候,却发现有些场景你想用又不在身边。毕竟不如直接带着一台手机方便,而可能真的更有效地办法是类似iphone7 plus那样的双摄,一个广角一个长焦,这样虽然不如10X变焦来得凶猛,但随想随拍不用记着再拿个模块,才符合大多数人的使用习惯。而投影模块应该说实用性更强一点,毕竟随时在外面马路边投影的机会很少,平时放在家里或者办公室,有需要拿出来投一下还是蛮方便。

 

444444.jpg

其次再来说说性价比——摄影模块有哈苏的品牌背书,其实卖多少钱都问题不大,毕竟没有可比的竞争性产品,而对比真的哈苏相机,几千块的一个模块怎么都不会贵到夸张。但投影模块和音响模块的价格则会让消费者在购买前考虑考虑了,毕竟一个小巧的微型投影也不过几百上千,效果一定不会比投影模块差,而且在并不需要随时投影的环境中,模块化的投影并不能体现出独特的价值。JBL那个音响模块就更难说了,毕竟一个蓝牙充电小音响品牌众多,JBL自家的也不过几百而已,性价比是个问题。

55555.jpg

最后说说多样性——其实外设模块的鼻祖应该还是iphone,利用充电接口外接一些创意外设,可谓当年iphone玩家的一种乐趣。比如加个手柄的摄影模块,比如测试气味的传感器模块等等,各类创新创意发明不断,好玩不断。这一方面得益于iphone的庞大客户群体带来的市场价值,一方面也因为iphone接口的开放性和统一性,让外设开发比较容易百花齐放。但多少人会对参与MOTO模块的开发感兴趣并形成市场规模,目前看就比较难说,而单靠MOTO自己开发模块一方面多样性不足,而且因为产业链规模不大,还是不能很好的解决性价比的问题。 

所以回到最开始说的,模块化手机的模块,是外设模块,外设都是“锦上添花”的,毕竟客户首先买的是一个“手机”。所以MOTO还是要回归到先拿出一个“好手机”的根本命题上来,从改变宽大的上下额头的外观设计,从改变系统的风格,从增加更多手机本身的卖点和特色等出发,做好了一台手机之后,利用模块化外设增加功能扩展,才不失为一条真正好走的路。

分享至:

关于网站